跳到主要內容區

Expert opinion

專家論點

張貼日期

2017.11.30

國內農業生技國際化刻不容緩

照片:吳金洌 博士
吳金洌 博士

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客座講座

經歷
  •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系博士
  • 曾擔任多個國家型農業計畫主持人,積極奔走於學術界與產業界,推動多項農業生物技術的產學合作和商品化應用,對我國農業生技產業貢獻良多。

國內學研界研發能量足夠,且極具創新性,業界亦具有試量產和商品化的動能,但要在國際化市場的趨勢下競爭,我國推動農業生技國際化仍有幾項障礙需要克服:

法規面

在多場農業生技相關論壇上,有多家業者反映國內農業法規過於落後,未能趕上科技發展速度及時做出修正。以食品認證為例,從前業者可透過取得經濟部工業局核發的「食品優良製造標準」或「食品良好作業規範」標章(GMP)作為食品品質的保證,但在塑化劑與餿水油等食安事件爆發後,政府廢止GMP制度,改為民間單位推行的台灣優良食品協會認證(TQF),但國外並不採納非官方機構的TQF認證,造成國內業者無法將健康食品順利銷往海外。而成分為胜肽、核酸之疫苗也未能有相對應的動物疫苗法規進行審查,例如主管機關要求小片段核酸組成之疫苗需在生物體內產生抗體,實在是強人所難,也不合乎疫苗科學之原理。建議政府應與先進國家同步發展農業生技相關法規,讓先進技術能夠在地產業化,也可效仿醫藥品查驗中心的事前諮商服務,讓業者在進行田間試驗或查驗登記前就能符合法規要求,以加速審查與商品上市的時程。若業者連國內市場都無法打入,不僅造成企業出走和技術外流,也無法創造國內就業機會,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政府對於法規的制定要與時俱進。


專利與市場布局

國內生技公司規模普遍較小,若僅從學研單位技轉單一技術較難做好完整的專利佈局,無法面對市場激烈的競爭壓力,業者應事先針對關鍵技術計畫產品線,提早進行市場行銷與智財布局,另一方面藉由持續與原技轉單位密切合作,不斷開發新一代之產品以擴充產品線,例如開發預防或治療不同適應症之產品,以延長產品生命週期,強化產品線主題性,以增加公司本身及產品在市場上的能見度。


農業生技產業內外部整合

就以東南亞地區的白蝦養殖為例,白蝦養殖在規格上除了需具備優質蝦苗的供應、不同成長期所添加之飼料、益生菌、及疾病檢測,至成熟採收後的加工運銷也同等重要,雖國內都有相對應的不同專業業者,若可由政府或旗艦型公司帶頭整合業者及相關學研單位形成群聚的力量,便可大幅提升農業生技在國際上的整體競爭力與產品價值。


率先全球制定產品規格

業界可集結學術界創新能量共同制定產品規格,方式可仿效中華海洋生技與學界的合作模式。由學術界主導「台灣褐藻醣膠發展學會」,每年會定期舉辦研討會,並在國際學術期刊(SCI)發表論文,證明褐藻醣膠的醫療輔助功效,即使活動本身不具商業行為,卻能讓所有參與的業者從發表會中攝取研發養分,用於擴充公司未來產品線內容並提高產品附加價值,同時學研單位也有機會由產學合作獲得研究經費,學界和業界都能從中互利,共同制定褐藻醣膠產品規格並取得產品的主導地位,促進產業發展。


善加運用人工智慧(AI)與互聯網(IoT)

由於農業應用逐漸精緻化,強調生產追溯及產銷履歷,而現今人工智慧與物聯網在醫學、農業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加上台灣本身又具有ICT產業的優勢,相當適合建置精緻型智慧農場,使用大數據、影像處理和雲端運算的技術,即時監控不同的物種生長情形和環境條件,可傳送品質和產量資訊給生產管理者或消費者,讓業者得以規畫或改良生產和銷售期程,也能夠輕易做好品質管控,提高經濟價值。


在缺乏天然資源的環境下,造就了台灣發展高度技術導向的產業能力,台灣多年來累積相當多的農業技術及經驗,如能整合國內外相關資源,定能將台灣的農業生技推展至國際市場。

回頂端按鈕